当教育理论沦为“术语游戏”:老祖宗的智慧去哪儿了?

 2025-07-22    489  

在教育教学领域,老婆多年来曾先后主持或参与过多个省、市级科研课题。在学习、实践中,我们也时常探讨当今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今天读了周树群局长的一篇日记,引发共鸣。

现将原文转载如下:

“创什么新,创新呐?在基础理论上来回创新,无非就是把明白事说糊涂了,然后再重说。老祖宗告诉的:教,四四十六个字,学,四四十六个字,这都是万古不变的。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、寓教于乐、教学相长,学以致用、学而时习、循序渐进、持之以恒。老师们狠狠把它记住了,守住。古代如此,现在依然,再过一万年,一个字都用不着变哪!”

魏书生在一场讲座上的精彩观点,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和笑声。一番大白话, 撕去了现在很多所谓教育专家的遮羞布。在基础教育理论上,一些深层次、规 律性的东西,古人已经研究得非常明白,而且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。 这些东西,是不会轻易变化的。只要我们坚持去做,就能保证教育的方向不偏。 但是现在有些专家,为了显示自己的“理论水平”,也有的怀着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,哗众取宠、故弄玄虚,生造出一些看似高深的概念,生产出一些废话连篇的论文,让人云里雾里。老师看了不明就里,只觉得那边高高在上,自己水平不行,一不小心就掉进专家挖的坑里。

什么叫“把明白事说糊涂了,然后再重说”?有一次魏老师举了一个例子:“比如,‘这是一堆萝卜’,大家谁都明白。但是这就显得认识上太没深度,理论上太没高度。怎么办,就表述成‘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”。大家一 下子全蒙了,什么是‘此乃’?什么是‘若干’?什么是‘组合’?于是不明白了,就得培训。培训要请专家来讲,讲完了终于明白,这还是一堆萝卜呀。”

魏老师讲得多形象啊!对教育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,让人笑过之后又开始深深的思考。

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几个概念。说实话,我左看右看真没看懂。现在找出来,大家一起来看看:建构主义的超验性知识生成场域,多元智能的拓扑结构整合,深度学习的具身认知元叙事。

你看懂了吗?反正我是真看不懂。我本来以为是我水平有问题,听了魏老师的话,我才知道是专家会忽悠。

查阅了相关概念的论文,我终于把“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”还原成了 “这是一堆萝卜”。所谓“建构主义的超验性知识生成场域”,其实就是在互 动中主动学习;所谓“多元智能的拓扑结构整合”,本质就是不同智力、能力的关联和结合;所谓“深度学习的具身认知元叙事”,不过就是通过亲身参与实现深度理解。

当我把它们打回原形的时候,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?互动中主动学习, 早在孔子的教学中实现,也是他的主要教学方法,不信看看《论语》;不同智力、能力的关联和结合,可以归结为四个字:因材施教;亲身参与实现深度理解,宋代诗人陆游早就讲了: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好的教育理论都是深入浅出,大家都能看懂,仔细想想又回味无穷。非要整出个“高大上”的概念出来,故意把简单的东西说得晦涩难懂,用概念壁垒制造高深感、距离感,暂时可能唬住人,往长远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
博主历来不是谁谁谁的粉丝。不过,今天读了周局长的这篇日期,触及内心。

上一篇>>ABBYY FineReader PDF 16 破解版下载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下一篇>>2025暑假教师研修快速学习方法

推荐文章
热门文章